提起“特斯拉”,幾乎是家喻戶曉。近幾年來,“將世界甩在身后的人”—傳奇創業家埃隆·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及能源公司,三天兩頭被媒體報道,可以說是耳熟能詳。
而馬斯克之所以給公司取名“特斯拉”,就是為了向其偶像—尼古拉·特斯拉致敬。他曾說過:“這比‘馬斯克汽車’的名字酷多了。我永遠也不會拿我的名字命名任何公司?!边@一切都是他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致敬。
除了作為企業名稱之外,“特斯拉”還是磁感應強度的單位,符號表示為T,1T=10000Gs(Gauss,高斯)。這個單位,同樣是為了紀念尼古拉·特斯拉。
他的一生大概取得1000項發明(也有說是700項,大部分和交流電及無線電系統有關),成就比肩愛迪生;他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兩小時,時間幾乎全部貢獻于科研之中;他曾11次拒絕過諾貝爾物理學獎;FBI 都將他的照片掛在機密大樓的頭號位置;還有人說他已經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像他一樣,集眾多謎團與光環于一身。他就是最接近“神”的男人—著名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科學狂人尼古拉·特斯拉的世界。
天賦異稟的發明家
1856年7月10日,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克羅地亞的斯米爾納一個傳統家庭中。據說他出生當天,當地遭遇了罕見的雷暴天氣,助產士認為這是不詳之兆,便說:“這孩子是風暴之子”,而他母親立刻糾正道:“不,是光之子。”這似乎從側面映射了特斯拉一生和電的不解之緣。
特斯拉出生證明
正如出生當天的罕見天氣一樣,特斯拉從小就展現出非同常人的能力,他不僅記憶力超凡,幾乎過目不忘,還有著很強的語言學習能力和不可思議的想象力。1875年,19歲的特斯拉進入奧地利格拉茨理工大學學習物理學、數學和機械學。期間,他對電氣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決定將其作為他的研究方向。1877年,特斯拉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畢業后,他在布達佩斯的一家電話公司擔任電氣工程師,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26歲的特斯拉來到法國巴黎,并在愛迪生跨國公司找到一份工作,擔任見習工程師。而就在不久前,愛迪生公司研制的直流電力和照明系統在德國斯特拉斯堡的火車站發生了災難性的事故,系統的投擲開關引起了爆炸,炸毀了火車棚的一堵墻。會說德語的特斯拉臨危受命,被公司派去處理這個問題。公司領導承諾,如果解決好問題會有25000美金的豐厚獎金。在特斯拉的努力下,問題順利解決,在這個過程中,他還制造了第一個感應電機模型。
(圖片來源:https://www.hr/croatia/greats/tesla)
不過,當特斯拉返回巴黎時,公司卻拒絕支付之前承諾的獎金,這讓他大失所望并提出了辭職。不久后,分公司總經理查爾斯·巴切洛寫了一封推薦信,力薦特斯拉去美國發展。推薦信正是寫給著名發明家兼企業家托馬斯·愛迪生的,里面有這么一句話:“我知道有兩個偉大的人,一個是你,另一個就是這個年輕人?!?/p>
與愛迪生的“電流大戰”
就這樣,特斯拉移居美國,并在愛迪生公司開始研究電動機和電氣照明系統。
最初,他被分配的工作是修理直流發電機,但他很快就發現了直流發電機的局限,所以,特斯拉決定自己設計一種新的交流發電系統。當時使用直流發電需要大量的發電站,但如果使用交流發電,只需一個大型發電站就能滿足當時紐約市的全部電力需求。于是他便找到愛迪生,想讓其資助自己完成對于交流電的設想。但愛迪生當時對自己的直流電系統充滿自信,所以隨口承諾如果特斯拉成功會支付他5萬美元。經過幾個月的實驗,特斯拉提出了解決方案,愛迪生卻再次違背承諾,他說:“特斯拉,你不懂我們美國人的幽默(Tesla, you don’t understand our American humor)?!辈⒅淮饝獙⑺男劫Y從每周18美金提高到26美金。也是從這一刻開始,愛迪生偉大發明家的光輝形象在他心中完全崩塌。
托馬斯·愛迪生(圖片來源:Wikipedia)
雖然特斯拉設計的交流電系統比直流電系統更加高效、安全、實用,但愛迪生憑借其眾多的發明和商業帝國的支持,使得直流電成為當時的主流。就這樣,愛迪生公司與特斯拉在商業和科技方面的分歧,導致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一場被稱為“電流戰爭”的競爭拉開序幕。1885年,特斯拉脫離愛迪生公司后,在西屋公司的支持下于1888年正式將交流電帶給當時的社會。1893年5月,在哥倫比亞博覽會上,特斯拉向外界展示了交流電照明,成為了這場“電流之戰”的贏家。交流電最終取代直流電,成為主流,從此奠定了現代電力的基礎。
1895年,特斯拉在美國和加拿大邊境的尼亞加拉瀑布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座水力發電廠,也是世界上首座交流發電站。其電力傳輸到35公里外的水牛城,成為該市的主要電力來源。后來,隨著一系列大大小小發電站的相繼建成,整個電站群的電力供應了美國紐約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總需求的四分之一。
直至今日,這些水電站還在正常運行,成為人類百年科學史上的一大奇跡。
(圖片來源:Newsthink)
可以說,如果沒有交流電,人類社會無法進入現代工業文明。而特斯拉卻選擇放棄交流電的專利權,將專利永久公開。從此交流電成為一項免費的發明,如果交流電的發明專利不贈與全人類免費使用,按照交流電的專利權來計算價格,現在每一馬力交流電就將給他帶來2.5美元的“專利費”,特斯拉將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僅僅一個交流電的發明,特斯拉就已稱得上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然而,他的其它發明貢獻,更令人震驚。
特斯拉的重大發明
特斯拉線圈
1891年,特斯拉發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特斯拉線圈”。這是一個革命性的創新裝置:只使用了一個初級線圈和一個次級線圈,并且每個線圈都有自己的電容器,其作用就像電池一樣保存電荷,這兩個線圈通過打火間隙產生聯系,打火間隙擊穿空氣打火,由此制造“人工閃電”。特斯拉線圈不僅具有獨特的放電效果,更被廣泛用于研究高電壓、高頻率的領域,如無線電通信、粒子加速器和等離子體物理學等。
(圖片來源:Wikipedia)
放大發射器
1899年12月,尼古拉 · 特斯拉與他的 “放大發射器(magnifying transmitter)”合影(圖源:Historia/REX/Shutterstock)
特斯拉在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實驗室中,制造出了規模與能量最大的特斯拉線圈,將其稱作“放大發射機”。它可以產生數百萬伏電流并制造出“人造閃電”,閃電最高可達130英尺,是當時最大的人造閃電。特斯拉相信該設備有可能徹底改變電力的產生、傳輸和使用,并且他花了多年時間對其進行試驗。
無線電
特斯拉早在1895年就已準備好發射50英里距離的無線電信號,但其實驗室卻在此之前被燒毀,耽誤了實驗。1897年,特斯拉在美國提交了他的無線電專利申請,并于1900年獲得批準。令人惋惜的是,美國專利局在1904年撤銷了特斯拉的專利申請,并表示馬可尼的專利是有效的,使其成為無線電的發明者。1909年,馬可尼獲得諾貝爾獎,其公司遭到了特斯拉的起訴。可窮困潦倒的特斯拉無法與大公司對抗,案件一直沒有得到判決,直到1943年特斯拉去世幾個月后,最高法院才裁定維持特斯拉的專利。
1901年,特斯拉獲得金融家約翰·皮爾蓬·摩根的資助,在紐約長島建約57m高的無線充電塔——沃登克里弗塔,旨在用于跨大西洋無線電話和廣播(圖片來源:https://tesla.sveznadar.info/showENG.php?id=65)
除此之外,特斯拉還被公認為是雷達、無線網絡、X光攝影、太陽能、飛碟、人造衛星、火星探測、人造星球等的首位創造者。
特斯拉的驚世設想
憑借驚人的想象力和對科技探索的執著,特斯拉曾做過十次預言,大部分已經被驗證,比如1926年,他在接受采訪時就預言了智能手機的誕生,他描述了一個能夠無線通訊、即時聯系他人的設備,甚至可以通過視頻方式看到和聽到彼此,就像是面對面交談一樣,而且這樣的設備可以隨身放在衣服口袋里。這個預言放在當時通信技術發展的階段來看,無疑是非常大膽的。另外他還預言了泰坦尼克號的沉滅、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等等。
(圖片來源:Wikipedia)
雖然特斯拉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但他和諾貝爾獎頗有淵源。1910年,特斯拉推薦了居里夫人(Maria Sklodowska Curie)在放射性元素方面的成就,從而讓居里夫人獲得了第二次的諾貝爾獎(化學獎)。
1931年,特斯拉75歲生日的那天,他收到了70多位開創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來信,其中包括八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含愛因斯坦)。他當時還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
特斯拉登上《時代》雜志封面(圖片來源:picturesofinfinity.net)
1943年1月7日,特斯拉在曼哈頓紐約客酒店去世,去世時孤身一人且身無分文。他的許多資料和文件被美國政府沒收,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完全公開。在他的葬禮上,有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到場致詞,這足以說明這位“無冕之王”的偉大成就。
如同特斯拉所說:“我可以把這個世界劈開,但我永遠不會這么做。我只是想讓世界變得更好。我的主要目標是傳播新的設想,并努力讓它們變成現實。我非常希望,它們能成為未來研究者的一個起點?!碧厮估囊簧錆M了對科學、對技術的無盡熱愛和追求,他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創新,都體現出了他對人類未來的深刻洞察和無私貢獻。特斯拉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發明家。他的諸多發明,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他的名字也將永遠鐫刻在科學史冊上,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參考資料:
1、《【物理神話】尼古拉特斯拉的傳奇人生!》,來源:環球物理;
2、《尼古拉·特斯拉:現實的普羅米修斯》,來源: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https://www.livescience.com/61356-nikola-tesla-modern-prometheus.html;
3、《科學家的故事 | 真正發明超人-尼古拉特斯拉》,來源:福建省科技館;
4、《是什么成就了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來源: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作者:John Kelly;
5、《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有多神?》,來源“鮮棗課堂”公眾號。